北京时间 2025 年 9 月 28 日,波特兰开拓者随队记者 Casey Holdahl 在播客中谈及球队新秀杨瀚森时,一番话道破了 NBA 新秀培养的关键逻辑 —— 既怀揣期待,更需留足空间。作为今年选秀大会第 16 顺位被开拓者选中的内线球员,杨瀚森正站在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,即将踏上 NBA 赛场,而 Holdahl 的言论,不仅传递出对他的信心,更勾勒出开拓者为其量身打造的 “低压力” 成长路径。
“尽管我对杨瀚森充满信心,但我也认为他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。”Holdahl 的这句话,并非对杨瀚森能力的怀疑,而是对 NBA 赛场特殊性的清醒认知。对于任何一位初入联盟的新秀而言,从过往的比赛环境过渡到 NBA,都是一场全方位的挑战:更快的攻防节奏要求球员在瞬间做出判断,更强的身体对抗考验着核心力量与对抗稳定性,更复杂的战术体系需要快速理解并执行,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可能影响球员的状态调整。杨瀚森虽在之前的赛事中展现出内线技术优势与传球视野,但这些能力要在 NBA 赛场落地生根,必然需要一个磨合与适应的过程。开拓者主动提出 “给予适应时间”,正是为了避免他在尚未做好准备时仓促登场,陷入 “想发挥却力不从心” 的困境,为他的成长按下 “缓冲键”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Holdahl 将 “需要适应时间” 定义为 “好事”,背后藏着开拓者对新秀心理保护的深层考量。“我们不希望一开始就给他太多压力”,他进一步解释道,“多年来我一直强调,让一个年轻球员在场上挣扎和不知所措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特别是在常规赛期间和全国观众的面前。这不仅对他没有帮助,反而会损害他的自信心。”NBA 常规赛的关注度不言而喻,每一次失误、每一次攻防端的被动,都可能被镜头捕捉、被舆论讨论,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年轻球员来说,这种 “公开的挣扎” 很容易打击其比赛积极性,甚至让原本熟练的技术动作因紧张而变形。开拓者选择 “慢慢来”,本质上是为杨瀚森搭建了一道 “心理防护网”:通过训练中的反复打磨、垃圾时间的实战积累,或是发展联盟的比赛机会,让他在低压力环境中逐步积累正面体验,建立起在 NBA 赛场的自信心,而非在高压下消耗潜力。
从开拓者当前的球队处境来看,这种 “耐心培养” 策略也具备现实基础。如今的开拓者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,既需要依靠核心球员维持基本的战绩框架,也需要为未来储备年轻力量。杨瀚森作为球队内线重建的潜在人选,被寄予期待,但球队并未将短期战绩压力转嫁到他身上。这种 “不急于兑现潜力” 的氛围,对杨瀚森而言尤为珍贵 —— 他无需在新秀赛季就承担 “撑起内线” 的重任,而是可以专注于基础能力的提升:比如加强对抗下的终结效率,优化防守端的站位与协防意识,熟悉球队战术体系中的跑位与配合逻辑。这些看似细微的积累,恰恰是他未来在 NBA 站稳脚跟的关键。
对杨瀚森来说,开拓者的 “慢节奏” 培养既是机遇,也是考验。机遇在于,他能获得相对从容的成长空间,避免因过早暴露短板而影响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;考验则在于,如何在 “慢慢来” 的过程中保持竞争状态。NBA 的 roster 竞争激烈且残酷,“耐心” 并非无期限的包容,只有在训练中展现出持续的进步,在有限的出场机会中抓住表现契机,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潜力与适配性,才能逐步赢得教练组的信任,争取到更多上场时间,真正融入球队的长期规划。
随着新赛季的临近,杨瀚森的 NBA 首秀已进入倒计时。开拓者用 “不要着急慢慢来” 的态度,为他卸下了初入联盟的沉重包袱,而他能否在这条 “低压力” 成长之路上,以努力与进步回应期待,将成为接下来的焦点。对开拓者而言,这是一次对年轻球员培养体系的实践;对杨瀚森来说,这是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的起点 —— 在耐心的滋养与自身的拼搏下,这位年轻的内线新星,有望在 NBA 赛场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为开拓者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