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时间 9 月 12 日,《太阳报》独家消息披露,本赛季陷入 “赛事荒” 的曼联,正计划通过赛季中周赴海外举办友谊赛的方式,缓解上亿英镑的欧战收入损失。从联赛杯爆冷出局导致周中赛事锐减,到 8 天间隔期需优化备战,再到单场近 800 万英镑的商业赛收入可期,曼联的这一计划,既是应对经济缺口的 “止损之举”,也是调整球队竞技状态的 “灵活策略”。
赛事荒倒逼变革:圣诞节前仅 1 场周中赛,8 天间隔期待填充
本赛季曼联的赛事节奏堪称 “断层式宽松”:无缘欧战让球队失去了每周多一场高强度比赛的机会,更意外的是,联赛杯早早被英乙球队淘汰,直接导致球队在圣诞节前仅剩一场周中赛事可打。对习惯了多线作战的曼联而言,这样的 “空闲” 并非利好 —— 除三个国际比赛日外,两轮英超之间最长可能出现 8 天的间隔期,过长的训练空窗期易引发球员状态下滑、训练疲劳等问题。
“单纯的基地训练无法模拟实战强度,尤其是面对英超密集赛程,球员需要通过比赛保持竞技感觉。” 业内人士分析道。而半竞技性的友谊赛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:选择 AC 米兰、RB 莱比锡、拉齐奥、塞维利亚等同样无欧战任务的顶级球队交手,既能保证对抗强度,又能为教练组提供战术演练的实战场景。例如与 AC 米兰的对决,可检验曼联防线对意甲风格锋线的应对能力;对阵 RB 莱比锡,则能模拟英超快节奏的攻防转换,这些都比封闭训练更具针对性。
收入账:单场近 800 万镑,多赛积累对冲上亿损失
经济层面的压力,是曼联推进海外友谊赛的核心动因。据测算,欧战资格能为球队带来包括转播分成、门票、赞助激活在内的上亿英镑收入,而本赛季这一收入归零,急需其他渠道补充。从曼联过往商业赛数据来看,海外友谊赛的 “吸金能力” 已被验证:上赛季结束后的亚洲行,球队斩获约 780 万英镑收入;今年 7 月的美国之行,收入规模基本持平。这意味着,一场海外友谊赛的收入便可接近 800 万英镑。
具体到对手与分成模式,曼联的计划更显 “精打细算”:若与全球知名度颇高的 AC 米兰合作,双方将采用收入平分模式,曼联可稳获约 400 万英镑;若对手是区域影响力较强的 RB 莱比锡或拉齐奥,曼联凭借更大的全球球迷基数,能拿到 70% 以上的分成比例,单场收入有望突破 500 万英镑。若本赛季举办 2-3 场此类赛事,累计收入可达 1200 万 - 2400 万英镑,虽与上亿欧战收入仍有差距,但已能在很大程度上覆盖球员薪资、基地运营等日常开支,缓解俱乐部财务压力。
办赛地点的选择也暗藏 “吸金逻辑”。阿联酋等中东地区对顶级足球赛事的商业需求旺盛,当地企业愿意为赛事冠名、场地广告支付高额费用,曼联若在此类地区办赛,还能额外获得一笔可观的场地赞助费,进一步提升单场收入上限。
附加价值:海外集训 + 团建,换环境激活球队状态
除了赛事与收入层面的直接收益,海外友谊赛还附带 “团队建设” 的隐性价值。此前《太阳报》便提到,曼联主帅阿莫林早有 “周中海外集训团建” 的想法,他认为长期在卡灵顿基地训练易让球员产生倦怠,脱离熟悉环境能增强团队凝聚力。
“球员也是普通人,重复的训练场地、相同的作息节奏会消磨积极性。” 一位球队内部人士透露,“去阿联酋或亚洲办赛,既能让球员感受不同的足球文化,又能在比赛之余通过集体活动增进默契,尤其对本赛季状态起伏的曼联而言,团队氛围的提升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竞技突破。” 此外,曼联的海外旅行还能复制阿森纳 2 月迪拜拉练的 “收益模式”—— 除比赛收入外,球员与当地球迷的互动、商业活动的参与,都能进一步激活球队商业价值,维持全球范围内的品牌曝光度。
目前曼联尚未敲定最终方案,但从多方信号来看,这一计划已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。对曼联而言,海外友谊赛的意义远超 “补赛” 或 “赚钱”:它是球队在特殊赛季里,平衡商业运营与竞技发展的 “破局尝试”。如何在保证比赛强度不影响联赛的前提下,最大化商业收益与团队建设效果,将是曼联接下来需要细化的关键 —— 而若能成功落地,这一模式或许会成为更多 “赛事荒” 顶级球队的参考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