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 月的波特兰,篮球氛围因一位中国新秀的频繁调动变得格外引人关注。11 月 5 日,开拓者官方再度更新球员动态:杨瀚森被下放至发展联盟撕裂之城混音队,而就在当天训练结束后,他又将重新回到开拓者阵中。这看似 “折腾” 的操作,并非球队临时起意,回溯过去一周,杨瀚森的 NBA 之路本就围绕着 “下放 - 召回” 的节奏展开。
上周末,开拓者首次将杨瀚森下放到发展联盟,彼时外界猜测,这是球队希望他在低级别赛场寻找比赛感觉。果不其然,短暂的发展联盟经历后,周二开拓者对阵湖人前,杨瀚森被紧急召回,球迷们都期待着他能在与湖人的较量中登场亮相。毕竟湖人内线虽有戴维斯坐镇,但替补轮换存在一定漏洞,或许是杨瀚森展现自己的好机会。然而,比赛全程杨瀚森都坐在替补席上,未能获得哪怕 1 分钟的出场时间,这份期待最终落空。
为何开拓者会如此频繁地调整杨瀚森的归属?从球队现状来看,内线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关键因素。随着罗伯特・威廉姆斯伤愈复出,开拓者内线拥有了克林根、罗威、里斯和杨瀚森四位球员。前三者要么有更丰富的 NBA 经验,要么更适配球队当前的快节奏战术,杨瀚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内线轮换的 “末位选择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让他去发展联盟打球,远比在 NBA 赛场坐冷板凳更有意义。
发展联盟的撕裂之城混音队,就像是开拓者的 “战术试验田”。这里的战术体系、攻防节奏与开拓者如出一辙,杨瀚森在这里能获得充足的出场时间,尽情打磨自己的技术。此前下放期间,有消息称他在训练赛中表现出色,不仅得分和篮板数据亮眼,还展现出了不错的策应能力,这正是他在 CBA 赛场所擅长的。但到了 NBA,快节奏的比赛让他的优势难以发挥,反而暴露了回防速度慢、终结效率低等问题。
如今,北京时间周四开拓者对阵雷霆的比赛,又给了杨瀚森一次机会。雷霆队以年轻球员为主,打法同样偏向快速,这与开拓者的风格相似。如果杨瀚森能获得出场机会,他需要尽快适应比赛节奏,在防守端提升回防速度,减少对手快攻得分的机会;在进攻端提高终结效率,抓住每一次投篮机会。要知道,在 NBA 赛场,每一次出场机会都来之不易,只有把握住机会,才能在球队的轮换阵容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对于杨瀚森来说,目前的处境虽然艰难,但也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。从 CBA 的明星球员到 NBA 的菜鸟,身份的转变意味着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频繁的 “下放 - 召回” 或许会让他感到疲惫,但这也是球队对他的一种培养方式。通过在发展联盟积累实战经验,在 NBA 赛场感受高强度对抗,杨瀚森正在一步步向 NBA 球员的标准靠近。
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,杨瀚森会逐渐适应 NBA 的比赛节奏,找到属于自己的打球方式。未来,他或许能在开拓者的内线发挥重要作用,甚至成为中国男篮在 NBA 赛场上的又一张名片。而这一周内的三次 “身份切换”,也将成为他 NBA 成长路上一段难忘的经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