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时间 10 月 12 日,澳门体育馆的灯光聚焦在篮网与太阳的 NBA 中国赛次战上,但中国球迷的目光,却更多停留在篮网替补席的一个角落 —— 曾凡博全程坐在那里,从开场到终场,没有得到哪怕 1 分钟的出场机会,再次体验了 “坐穿板凳” 的滋味。这场比赛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他在 NBA 赛场上的真实处境。
算上这场比赛,篮网队今年已进行的 3 场季前赛中,曾凡博的出场数据格外刺眼:2 场被 DNP(未进入激活名单),仅有的 1 次登场,是在周五中国赛首战的垃圾时间里,零散拼凑出 10 分 06 秒。那 10 分钟里,他没有触碰到一次球权,没有获得一次出手机会,跑位跟不上篮网的战术节奏,防守时也难以跟上对手的步伐,整个人像个 “局外人”,完全游离在球队体系之外。如果说首战还有 “垃圾时间” 的零星机会,那么次战的全程坐席,则彻底宣告了他在当前篮网阵容中的边缘地位。
随着 NBA 新赛季常规赛的脚步临近,曾凡博的合同命运也逐渐清晰。他与篮网签订的 Exhibit 10 合同,本就是 NBA 体系中最缺乏保障的 “短期试训合同”,既没有正式薪资,也不具备自动转为双向合同的条款。如今来看,这份合同几乎没有可能升级为双向合同,更别说竞争激烈的 NBA 正式合同。所有人都清楚,NBA 本质是一门商业联盟,篮网当初签下曾凡博,或许有开拓中国市场的考量,但在教练组的战术规划里,他从未进入核心视野。中国赛首战的低迷表现,更让教练组失去了给他机会的耐心 —— 他在场上不知道该如何跑位接应,不知道该如何参与防守,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战术职责,这样的 “迷茫”,在竞争残酷的 NBA 里,足以让教练组将他排除在轮换之外。
不可否认,曾凡博在 CBA 赛场拥有顶级天赋。身高臂展带来的篮下统治力、偶尔展现的外线投射能力,让他成为 CBA 球队的核心球员。但到了 NBA,这样的天赋变得 “稀松平常”。这里聚集了全球最顶尖的篮球运动员,每个球员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,更要具备 “即插即用” 的能力:能快速理解复杂战术、能在高强度对抗中稳定发挥、能在有限时间里抓住机会证明自己。而这些,正是曾凡博目前的短板:他的积极性不足,跑位不够主动,投射稳定性远未达到 NBA 标准,甚至连最基本的 “场上定位” 都未明确,这样的状态,显然无法满足 NBA 球队的要求。
这样的结果,让期待他的中国球迷倍感失落。自姚明、易建联之后,中国男篮许久没有出现能真正冲击 NBA 的球员,曾凡博身上承载着太多中国球迷的期待 —— 大家希望他能成为 “下一个登陆 NBA 的中国球员”,希望他能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联赛中,为中国篮球赢得尊重。但现实总是残酷的:从目前的表现来看,他不仅难以在篮网队立足,甚至连进入轮换阵容的门槛都未摸到,与真正的 NBA 水准之间,还隔着巨大的鸿沟。
两场中国赛结束后,篮网队将启程返回美国,在常规赛开打前,球队还有最后 1 场季前赛。对曾凡博而言,这或许是他在篮网队最后的 “证明机会”,但从之前的处境来看,他能否获得出场时间仍是未知数。更大概率的结局是,季前赛结束后,篮网会选择裁掉他 ——Exhibit 10 合同的灵活性,让球队在调整阵容时几乎没有顾虑。
但即便这次篮网之旅以 “被裁” 收尾,对曾凡博来说也并非毫无意义。这段短暂的 NBA 经历,是一次宝贵的 “沉浸式体验”:他近距离感受了 NBA 的训练强度,见识了顶级球员如何在训练中打磨细节,体会了 NBA 战术体系的严谨与复杂,更重要的是,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与 NBA 球员的差距 —— 不是天赋上的 “鸿沟”,而是意识、技术、体能上的 “全方位不足”。这种 “差距认知”,比任何一场比赛、任何一次训练都更有价值,它像一剂清醒剂,让他跳出 “CBA 明星” 的光环,正视自己的短板。
有人说,两场中国赛是曾凡博篮球生涯的 “挫折”,但换个角度看,这更像是他的 “新起点”。它让他明白,NBA 的大门从来不是靠天赋就能推开的,想要站上更高的舞台,需要在投射稳定性上反复打磨,需要在战术理解上不断学习,需要在场上拿出 “豁出去” 的积极性,需要在每一次攻防中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对曾凡博而言,NBA 的梦想或许暂时搁浅了,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。认清差距,然后弥补差距,这场短暂的篮网之旅,终将成为他篮球生涯里的宝贵一课。未来,无论是回到 CBA 打磨技术,还是通过其他途径继续冲击 NBA,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成长的动力 —— 毕竟,真正的强者,从来都是在直面挫折后,重新出发。